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1日电(记者樊英利、丁建刚、李秀芩)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近年来新疆伊犁创造性地开展了“面对面”宣讲活动,让各族群众听到了党和政府的声音,受到热烈欢迎。
地处西北边陲的伊犁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以来,伊犁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受交通、通讯等条件制约,生活在偏远山区和农村的广大农牧民还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改变这一状况,1997年伊犁地委率先组织万名教师组成宣讲小组,利用暑假深入农村牧区,给群众摆事实讲道理。1998年,经过统一部署,伊犁州、地两级党委开始尝试以宣讲团的形式,深入学校、村民院落、田间地头,向各族群众进行面对面宣讲。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99年面对面宣讲活动由伊犁地区扩大到阿勒泰、塔城,宣讲团员增加到1200多人,累计宣讲近4000场,听讲群众达70多万人,收到了“范围更广一些,时间更长一些,内容更丰富一些,效果更好一些”的预期效果。
为确保宣讲水平,在挑选团员时,伊犁州党委注意将一批政治素质高、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和宣讲能力,而且懂本民族和汉族两种语言的干部抽调出来,各地、县(市)组建队伍时依照这一标准,通过一级抓一级,三四人组成一团,利用五至七天时间进行集中培训。为配合宣讲,州、地还专门组织编写制作了维、哈、汉三种语言文字的音像、录音、图片和材料。
据了解,在“面对面”宣讲活动中,宣讲员主要向群众讲述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农村政策和宗教政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当地发生的巨大变化,针对不同时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宣讲活动每年的宣讲主题和重点还略有调整。除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讨论会等方式进行宣讲外,宣讲团还利用赶巴扎(集市)、阿肯弹唱、体育运动会、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方式,尽可能生动、活泼地向各族群众进行宣讲。宣讲团在霍城县格干沟牧场宣讲时,特意组织了阿肯弹唱,参加听讲的人甚至提前一天从30公里外的地方赶来。
由于采取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加上紧扣当地实际,宣讲活动深受欢迎。在不少乡村,群众在草地、球场、树荫下席地而坐,认真听讲,参与者少则数十人、多则千余人。伊犁地区行署副秘书长阿不力米提在伊宁县一个乡宣讲时,天空下起了雨,近千人的会场却没有一人走动。
宣讲活动氛围浓厚、感染力强,一些群众听过宣讲后,还跟上宣讲团到别的村继续听,很多场合宣讲结束后还有不少人迟迟不愿离去。“这种活动有听的,还有看的,过去从来没有过,让人一看就明白,听了弄懂了不少事。”伊宁县、霍城县的听讲群众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伊宁县萨地克圩孜乡萨地克圩孜村一位老人紧紧拉着宣讲团成员的手,要求到家里给他的孩子再讲讲,他说:“你们早两年来这样宣讲就好了。我们没有文化,知道的东西少,说不服年轻人,你们讲得太好了,以后应该多来。”伊宁市英也尔乡阿拉木图牙村农民伊布拉音说:“一个国家和一个家庭一样,政府就像我们的家长,家长要是经常对我们进行教育,子女就会少犯错误。”
群众听讲的热情甚至让宣讲人员感到吃惊,一位宣讲人事后说:“看到几百号人鸦雀无声、认真听讲,我也被那种气氛感染了,越讲越有劲,越讲越好。”伊犁地区农机局党组书记金玉龙也深受启发:“我原来当了好几年副县长,但以前像这样面对面地给基层群众宣传教育确实没有过。开始下来时,认为集中村民很难,即使集中起来也怕中途人走掉。但后来宣讲团每到一地,都受到群众欢迎,有时听讲的人越来越多,自己也受到很大教育。”
在宣讲过程中,宣传团员表现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乌苏市甘家湖牧场,宣讲人员自带干粮连续七天驱车数百公里,进村入户宣讲。七天时间里,他们为赶时间,白天啃干馕喝白开水,晚上居住在牧民的毡房里。有时为了区区几人,宣讲团员也专程赶去。除不辞劳苦逐村宣讲外,宣讲团还注意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碰上发洪水,宣讲人员还与当地群众一起抗洪抢险。
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伊犁州、地党委提出,今年将继续扩大宣讲规模,充实宣讲内容,围绕基层组织建设,为乡村培养一支永不走的宣讲团。